??阜新市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的德力格尔风景区绿意盎然,景色如画。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白鹭现身阜新,并在此繁衍生息。
??小朋友在草原上绽放的花海中纵情奔跑玩耍。
??引子
??这个春天,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千里阻沙带的建设现场,阜新人在风口里挥锹铲土,播种新绿。当春风掠过披上绿衣的沙丘,卷起的不再是呛人的黄沙,而是樟子松的松脂清香。
??在北纬42度、东经121度坐标附近,一弯深深浅浅的绿色,扼守在科尔沁沙地南缘。
??这里是辽宁阜新,位于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过渡带,曾拥有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皇家牧场,又遭气候变化及过垦过牧,一度生态失衡,黄沙堵门。
??作为新中国科学治沙的开启地,这里连续70余年传递防沙治沙“绿色接力棒”。尤其是自2023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启动以来,阜新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确定“一带三区”攻坚布局,即建设科尔沁沙地南部锁边林带,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区、柳河流域及绕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久久为功“堵住风口,建立屏障,系统治理”。
??2023年,辽宁省先试先行,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了《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方案(2023-2030年)》,承办了国家林草局主办的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会议,拉开了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序幕。阜新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在此大背景下,防沙治沙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如今,站在章古台镇松林深处的防火瞭望塔放眼远眺,2.7万亩半流动沙地已化作青翠屏障;无人机掠过天际,冬黑麦的根系深扎沙土……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阜新绿”日渐浓郁。
??为何坚持70余年如一日种树?如今的扩绿工程有哪些变化和提升?阜新在防沙治沙中又收获几何?走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一线,答案清晰可见。
??何以战沙?生存与发展之需
??站在章古台镇富源村的植树造林现场,西北风裹挟着细沙扑面而来,迷得人睁不开眼。在呼啸的风中,能切身感受到在这里植树造林的不易。
??“看,那边就是内蒙古高原,是我们这儿的‘沙源地’。”彰武县草原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部长李全指着西北方向,在风沙中提高嗓音介绍,“我们年复一年地种树,与风沙‘赛跑’,为的就是防止沙地南侵,蚕食我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
??阜新地处北纬42度,从全球视角看,这是一条相对宜居的“黄金纬度带”,有温和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然而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长达322公里的风沙线,让这里年复一年被动接收来自内蒙古高原的风沙。
??于是,与风沙博弈,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必修课。
??这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功课”。看地理条件,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阜新市的平均海拔为146米。内蒙古高原的风沙“俯冲”而下,重力与势能转换加剧了沙尘输送,让沙尘粒子更快被“搬运”到阜新。
??而阜新风沙最为严重的彰武县,距离辽宁省会沈阳的直线距离仅120公里,这里的沙尘乘风直下,仅1个小时就能直达沈阳,这直接影响了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仅是阜新的家园保卫战,更是维护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
??这又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毕竟,生态改善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一场年复一年的“持久战”,稍有懈怠就可能“沙进人退”。
??先说扩绿。沙地里栽树,难。浇下去的水,转眼就没了踪影。李全随手抓起一把沙土,轻轻一捏,沙粒便从指缝间簌簌流泻,“风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很多时候树种了三四回才能扎下根。不停地种树保证成活率是我们与风沙不断进行的‘拉锯战’。”
??再说更新。树木成活后,并非一劳永逸。沙地上自然条件恶劣,树木衰老退化快,需要不断修复补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党委书记李国柱谈起退化林修复颇有感触。福兴地镇新邱村是阜新“八大风口”之一,经过多年造林,生态屏障逐步建立,但前些年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大片的榆树受冻坏死。“我们只能分批更新,像修补渔网一样,一块一块来。”李国柱说。
??还需提质。经过多年造林,森林的“体量”有了,但“体质”仍显不足。阜新现有沙化林地136万亩,但还存在林分结构单一、植被层次简单,抵御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情况。意识到这一问题,阜新现在植树造林多以种植樟子松、彰武松、元宝枫等多树种为主,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及防风固沙能力。
??“植”此青绿,不负青山。阜新人种树拼增量更拼质量,确保栽一株活一棵、植一片绿一方。
??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仅要植树造林抵御“外部沙源”,还需因地制宜治理“内部沙患”。
??被称为“北方小黄河”的柳河,是阜新内部沙患的主要来源地。自科尔沁沙地而来,在彰武县蜿蜒穿行上百公里后注入辽河。名字虽“秀气”,却携带大量泥沙,因此在阜新有着“治辽不治柳,最后必出丑”之说。
??综合施策治理沙源,阜新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作为“十项攻坚行动”之首,加强攻坚任务系统谋划,科学统筹全域生态治理,推进千里阻沙带、柳河生态廊道建设等,迅速打开沙地治理工作新局面。
??以何破局?“颜值”与产值兼顾
??治沙就像治病,不能只是“头痛医头”,找准病根,系统治理,才是良策。阜新在起初单纯“谋生存”的治沙基础上,逐步开创出一条兼具治沙与兴业的发展之道。
??以“一带三区”为骨架,围绕草原、湿地修复、农田防护林建设、沙化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沙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肥改沙、以密治沙、以养退沙、以路固沙、以矿净沙等不同领域的多项针对性举措接连落地,林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合一”的千里阻沙带渐次成型……阜新“跳出治沙看治沙”,实现治沙与致富的双赢。
??身处彰武县章古台镇清泉村的花生牧草复合种植示范田,能清晰感受到在沙地上兴业的“战果”。3月下旬,越冬的冬黑麦返青,嫩绿的麦苗把松散的沙土牢牢固定住,尽管大风呼呼依旧,地表却看不到一点沙尘。
??“看这些冬黑麦,它们耐寒耐贫瘠,根扎得深,能破解花生收获后,冬春田地裸露导致水土流失的难题。我们去年尝试了这一举措,现在看来效果真不错。”李全蹲在地头,轻轻拔起一株麦苗,细长的根茎带出团粒分明的沙土。
??阜新北部乡镇大部分是沙土地,土壤黏性小,气孔多,种出来的花生品质好,经济效益高,是当地的一个“金字招牌”。但花生根系较浅,难以有效固定土壤,久而久之,就陷入了越种花生土地沙化越严重,土地沙化越严重就只能种花生的“循环”。
??种花生,有效益,不固沙;不种花生,影响农民收入,不可取。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花生收获后种植冬黑麦,很好地给裸地穿上了绿衣。
??“现在只是尝试种植冬黑麦,让土地不起沙,下一步还要研究让冬黑麦产生效益,实现一年两茬,增产增收。”李全说。
??如果说花生牧草复合种植,实现了阜新种植花生的“自由”,那么将沙土地改造成水稻田,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彰武县大冷镇,原本以种植玉米为主的沙土地,变成了一块块规整连片、用来种植水稻的米粮川。站在地头,虽有风至,但以往因沙尘漫天导致5米开外看不到人的情形已彻底成为历史。
??“水田夏秋水面覆盖,春冬留茬固沙,可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民泰(阜新)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杨林提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就难掩兴奋:“水田种植区域再也不起沙了,而且土壤也越来越肥沃,水稻产量也在不断提升。去年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搁过去想都不敢想!”
??这一转变的源头,是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开展,通过“以水含沙”进行“旱改水”,不仅锁住科尔沁沙地南移的脚步,还把柳河从“沙源”变“肥源”,让大冷镇变成了“鱼米乡”。
??耕地上的“文章”远不止于此,在章古台镇富源村,记者见到了阜新改良土壤的“秘密武器”。
??大田里,6台农机整齐排列,将发酵好的有机肥铺撒在田地上,混合牛粪与秸秆的黑色肥料渗入地面。经过改良,过去松散的沙粒,如今已能轻松捏成团。村民康庆全笑道:“以前种玉米,能保住本钱,就算一年没白干。现在有了这个土壤培肥改良,产量不止翻了一番。”尝到甜头的村民自发组成了“堆肥联盟”,沙土地在一车车有机肥滋养下重获新生。
??行走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入目皆是沙地里的“黄金方程式”。天空之上,无人机有序飞行,穿梭于植被间拍摄高清图像,助力病虫害监测;田垄之中,一根根灌溉管道错落分布,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流,实现高效节水;万亩农田下,被高强度地膜“悉心呵护”的种子蓄势待发,即将破土而出……在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道路上,阜新一路摸索、一路创新、一路实践,一系列“金点子”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证着沙地的华丽蜕变。
??如何致远?惠民利民是长策
??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应有之义。走过70余年治沙历程,阜新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维度的巨变。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退休工人徐云祥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常去彰武县高山台森林公园、章古台镇万亩松林、德力格尔草原等地蹲点拍摄野生动物。“10年前这儿是光秃秃的,现在变成了绿油油的林草地。”说起变化,徐云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以前野生动物稀罕得很,现在不一样了,光我拍到的野生狍子都得有40来只,都是‘拖家带口’地在林子里觅食。”
??树木多了,水更清了,野生动物把阜新当成了新家。这些年,徐云祥看到过黄羊、鹿、山兔、野鸡、狐狸等野生动物,也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了东方白鹳、大天鹅等珍稀候鸟。
??从黄沙漫天到现在的“动植物乐园”,徐云祥很是感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我们有美丽的家园,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绿进沙退、生态改善,“金山银山”随之而来。
??去年12月30日,阜新绕阳河源头综合治理项目中的200亩芍药园正式签约转让,3年经营权一共卖了240万元,实现了松辽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发源于阜新县察哈尔山的绕阳河,是阜新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过去一到雨季,山洪裹着泥土顺坡而下,冲出千沟万壑,山下百姓辛苦种地,收成却微乎其微。
??随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打响,阜新市重点打造绕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在其源头建设了生态乔木园、芍药园、儿童乐园等,栽植护岸林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坡耕地治理,实现亩均增产近300斤。
??200亩芍药园就位于坡耕地治理区域,“别看只是一片空地,底下可埋着‘金疙瘩’。”站在芍药园入口处,项目受让方——阜新县绿峰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军喜笑颜开,“去年秋天,林场就把芍药种下去了。芍药根部是名贵的中药材,长成后每亩的收益能达到4万元。开花后,还能开发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是新一代治沙人不断探索的课题。
??樟子松,根系发达,耐旱、耐寒、耐贫瘠,是阜新使用多年的防风固沙树种。红松松子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用小刀在樟子松苗的顶枝上轻轻一削,再一切,将选取好的红松芽嵌入削口,最后用薄膜包扎固定,一株“樟嫁红”便成功完成,既治沙又挣钱。
??“这些嫁接苗成活后,会被移栽到防沙治沙一线,‘樟嫁红’可以5年见果、8到10年结果,每亩收益能有7000元以上,真正实现由绿生金。”彰武县森莱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贾文武介绍。
??还有麦豆一季两茬复合种植、玉米—甘薯间作等,让曾经的“低产田”变成了百姓手中的“聚宝盆”。
??除了生态和经济领域的“开花结果”,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逐渐显现。追青逐绿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阜新市启动“我为家乡种棵树”阜新市全民义务植树认建活动,号召全市人民参与到历史性防沙治沙大会战中来,共赴绿色之约。治沙精神在阜新代代相传,讲述阜新治沙故事的电视纪录片《大漠初心》荣获全国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绿进沙退”的奋斗故事深入人心,治沙精神融进“厚道阜新”的城市品格之中,提升了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春风再次掠过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再是黄沙漫天,而是万物生长的蓬勃律动。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